阿白律师网,免费给小白普及法律知识。

分站导航

热点关注

阿白律师网在线咨询

在线咨询

8:00-22:00

当前位置:

阿白律师网

>

律所资讯

>

法律常识

2024年对于侵占遗失物的行为,刑法如何处理?

来源:阿白律师网   时间:2024-04-17

导读:侵占遗失物的行为属于刑法中的侵占罪范畴。根据刑法规定,侵占他人遗忘物、埋藏物的,将依法受到刑事处罚。

对于侵占遗失物的行为,刑法如何处理?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七十条的规定:“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,拒不退还的,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,拒不交出的,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”这意味着,如果一个人捡到他人的遗失物,明知是他人所有但仍然非法占有,且数额达到一定标准,经要求返还仍拒绝的,将构成侵占罪,面临刑事责任。

【法律依据】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七十条

对于遗忘物、埋藏物,构成侵占罪的条件有哪些?

遗忘物和埋藏物的侵占行为可能构成侵占罪。侵占罪是指将他人的遗忘物、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,拒不交出的行为。构成侵占罪的主要条件如下:

1. 行为人明知是他人所有的遗忘物或埋藏物:即行为人必须清楚所侵占的物品不属于他自己,而是属于他人。

2. 行为人非法占有:行为人以不正当的方式,如欺诈、盗窃或者隐瞒等手段,将他人的遗忘物或埋藏物占为己有。

3. 数额较大: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七十条的规定,侵占罪的成立需要数额较大,具体数额标准由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确定。

4. 拒不交出:当失主或其他权利人要求归还时,行为人拒绝交出所侵占的财物。

【法律依据】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七十条规定:“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,拒不退还的,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,拒不交出的,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。”

请注意,具体的司法实践中,各地对于“数额较大”的界定可能会有所不同,需要参照当地的具体司法解释。同时,侵占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,即受害人需要主动向法院提起诉讼,否则司法机关不会主动追究。

侵占罪在何种情况下启动公诉程序?

侵占罪是指行为人非法侵占他人财物,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。侵占罪的公诉程序启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:

1. 数额较大: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等相关司法解释,侵占罪的立案标准通常为数额较大。具体数额由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确定,一般在5000元至20000元之间。

2. 其他严重情节:如果侵占行为虽未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,但有其他严重情节,如多次侵占、侵占特定性质的财物(如公共财物、救灾物资等)、侵占手段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等,也可能启动公诉程序。

【法律依据】

1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七十条:将代为管理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,数额较大,拒不退还的,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
2. 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一条: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、五十万元以上的,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“数额较大”、“数额巨大”、“数额特别巨大”。

以上规定表明,侵占罪的公诉程序启动需要满足法定的数额标准或严重情节,否则可能被视为民事纠纷,由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。

对于侵占遗失物的行为,我国法律持严厉态度,旨在保护公民的财产权益和社会的公共秩序。一旦发现此类行为,应及时报警,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。作为公民,我们也应遵守法律规定,拾金不昧,尊重他人的财产权。

『温馨提示』学习法律知识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,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做出明智的决策,并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。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需要咨询,请随时点击咨询按钮,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帮助。

标签:  

法律求助咨询
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律师事务所咨询,如果您有法律上的疑问,需要解答;或者您有法律上的求助,欢迎联系我们,我们在收到您的信息之后,安排您指定的律师事务所或者当地最近的律师事务所和您联系,协助您处理法律上的问题!
*

姓名

*

手机号码

*

户籍地址

  *

您的疑问

立即提交 《隐私保障》

分享:

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
(c)2024 www.szjesus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| 浙ICP备2022036554号